婚姻的流行谎言你知道几个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目录

  婚外情的发生常常不全是因为性方面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友谊、支持、理解、尊重、注意和关怀等。如果不能从家庭获得这些东西,一方或双方就会从婚姻关系之外去寻找。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离婚率正如人们所预料的一样一直在攀高,有将近一半的婚姻最终以离婚收场,还有许多没有离婚的夫妇也在重新审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做出武断之前,不妨从一些关于婚姻的流行谎言中来了解婚姻的真相。

  谬论一:孩子能使夫妻关系更亲密,也能使婚姻生活更幸福。

  真相:许多研究都表明,第一个孩子的降生往往会使爸爸妈妈们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同时也给婚姻带来更大的压力。但是,考虑到孩子,有孩子的夫妻离婚率确实要比没有孩子的夫妻要低,对于离婚,他们会更谨慎。女人学历越高,结婚几率就越低。

  真相:近期,有一项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结婚率的研究得出“新”结论:拥有大学学历的女性比与她们同龄但是学历较低的女性结婚的比例更高,虽然她们结婚的年龄可能会晚些。社会向前发展,原来那种“高学历=老姑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谬论二:婚姻对男人更有利。

  真相:与人们广泛的认知相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男人和女人其实从婚姻中获利相当,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婚姻对男人更有利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相对于单身男女,婚姻生活中的男女寿命更长、生活得更开心,更健康,更富有。因为女人的管束,男人的生活方式会更健康,而由于男人的奋斗,女人则拥有更多可支配的金钱。通过婚前同居来检验彼此之间是否适合共同生活的夫妻,比那些没有经过婚前同居就结婚的夫妇,婚姻更牢固。

  谬论三:拥有长久婚姻的秘诀是浪漫的爱和运气。

  真相:比起爱情和运气,那些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们更愿意把“承担责任”和“相知相守”作为他们成功婚姻的原因。他们将自己的婚姻看作是包含了努力工作、奉献和承诺在内的独一无二的创作物。幸福的夫妻都会像好朋友般,一起分享生活,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

  谬论四:女人只要结婚,就有可能陷入家庭暴力的无底深渊,单身的话就没有这种危险。

  真相:“拿到结婚证书对于男人来说也意味同时获得合法的拳击许可证”,婚姻真的是家庭暴力的发源地吗?其实,与这一说法相反,许多事实及研究报告都表明,那些没有结婚的单身女性,或者未婚同居的女性,更容易遭受来自家庭的暴力。这一结论的得出,一个原因也许是即使存在家庭暴力,结婚的女性也会下意识的隐瞒,“家丑不可外扬”。另一个原因是,女人不会愿意和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结婚的,即使结婚之后发现暴力因素,也很有可能离婚。因此婚姻中的暴力行为,至少在调查报告中,是更少的。婚姻中的男人通常不会用暴力来对待他们的妻子,因为爱,他们愿意让妻子更加快乐幸福,也愿意让家庭和谐融洽的融入社会。所以说,社会的影响力其实还是很大的,可以帮助你看出一个男人是否具有暴力倾向。

  谬论五:结婚的人对性生活比单身的人更不满意,性生活的次数也更少。

  真相:根据一个大规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结果,无论在性生活质量还是数量上,夫妻都比未婚的男女要更好。不仅仅次数上占优势,夫妻之间更加能够享受性生活带来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乐趣。同居就是没有结婚证的婚姻。真相:婚姻带来的好处同居几乎都没有---无论身体健康方面、财产方面还是精神满足感方面。在这些从婚姻中可以获益的方面,同居者都是难以获得的,同居更像是陌生人的简单组合,仅仅是生活在一起而已。这部分是因为同居者不会像结婚的夫妇那样完全忠于对方,他们更关注于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对方。

  谬论六:现在离婚像是时尚,不快乐的婚姻就结束它。

  只有那些拥有幸福的婚姻的人才会坚守围城,不像过去,不管婚姻怎么不好,还是会坚持到老。事实:根据好几次大型的全国范围内调查结果,婚姻中人们的幸福感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略微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某些研究还表明,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在工作压力明显增大的情况下,婚姻中的交流日益减少,矛盾渐渐多了。现代人的寿命增加了,因此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终其一生只有一次婚姻。

  真相:除非我们和很久以前的人们去比,否则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你从数字上看到的平均寿命延长最大的原因在于婴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了。现如今,即使你比你的祖父母多活了那么几年,由于人们结婚的年龄也普遍推后,所以待在婚姻围城中的时间其实是差不多的,因此,典型的离婚自由的婚姻能够维持的时间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许多夫妻在还没有来得及共同生活到庆祝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结婚纪念日(例如金婚、银婚)之前就已经离婚了,最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就是婚姻具有“七年之痒”。

  爱情并不能征服所有人,同时仅凭借爱情是无法避免和解决你的婚姻问题。因此,你必须了解爱情的真谛,学会特有的婚姻生活技巧。对孩子来说父母离婚比勉强在一起要好得多,只有那些家庭矛盾特别激烈的,离婚才会给孩子带来“好处”。那些因为小摩擦分开的家庭,孩子会更糟糕。孩子会希望有个完整的家。

目录